服务详情
以下是关于抗酸染色的详细介绍:
基本原理
细胞壁结构特殊: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脂质,尤其是分枝菌酸,形成致密的蜡样包膜。这种包膜具有疏水性,普通染色剂的极性分子难以穿透,且对常规脱色剂如酒精、稀酸等具有极强抵抗力。
染色与脱色机制:使用石炭酸复红作为初染剂,加热可使染料形成蒸汽微滴,增强穿透力,石炭酸作为媒染剂帮助染料分子锚定,从而使抗酸杆菌着色。之后用酸性酒精脱色,普通细菌的细胞壁在此步骤中被溶解脱色,而抗酸杆菌凭借其细胞壁的特殊结构能够抵抗酸性酒精的脱色作用,仍然保持红色。最后用亚甲蓝复染,非抗酸杆菌被染成蓝色,从而实现抗酸菌与非抗酸菌的区分。
染色步骤
涂片:将待检标本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,制成薄涂片,在室温下自然干燥,也可在酒精灯上略加温使之迅速干燥,但勿靠近火焰。
固定:手持载玻片一端,标本面朝上,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 3-4 次,共约 3-4 秒,进行高温固定。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 60℃,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,放置待冷后染色。
初染: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盖满玻片,染色 10 分钟或更久,无需加温。之后流水自玻片一端轻缓冲洗,冲去染色液,沥去标本上剩余的水。
脱色:滴加酸性酒精溶液盖满玻片,脱色 1-2 分钟,如有必要,需流水冲去溶液后,再次脱色至痰膜无可视红色为止。然后流水自玻片一端轻缓冲洗,冲去染色液,沥去标本上剩余的水。
复染:滴加亚甲蓝溶液,染色 30 秒钟,最后流水自玻片一端轻缓冲洗,冲去染色液,沥去标本上剩余的水,待玻片干燥后镜检。